栏目分类
“星分翼轸”是如何界定的?这本两千多年前的天文学著作给出答案
发布日期:2025-10-09 03:45 点击次数:100
屈原在《天问》中,曾发出“天在何处与地相接?黄道十二次如何划分?日月悬挂于何所?群星又如何陈列?”等一系列充满哲思的追问,表达着先民对宇宙本源与结构的原始好奇。
在那个试图用想象与诗意去丈量苍穹的年代,星空仿佛神秘莫测的巨幕,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则为先民们“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宇宙观提供了生动注脚。
明代学者顾炎武曾感叹:“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先秦时,人们对天文的热爱与思索,可见一斑。
根据知识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一般时间知识、天文观测研究知识(包括历法知识)、星占知识、月令(时间节律)知识和天文神话知识。根据知识的生产与掌握主体,可以将先秦文献中的天文知识分为两类:官方天文知识(文人的天文知识)与民间天文知识(普通百姓的天文知识)。
古时,有一大批“凝望苍穹向天问”的文人。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指出:“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其中,齐国的甘公及魏国的石申,就是战国时代两大天文学家。其中,甘德写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写有《天文》八卷。
因年代过于久远,甘德的属国有着不同的记载与争议,有齐人、鲁人、楚人等说法。可以确认的是,甘德大约生活在齐威王、齐宣王时代,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甘氏四七法》一卷。《甘石星经》中有大量关于恒星位置、行星运动的观测记录,可以说是古人对天文观测成就的一大总结。我们常说的“二十八宿”,即源于甘德的“甘氏四七法”。
所谓“四七法”,就是将夜空中能观察到的恒星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其中每个区域又分为七部分,由此形成的二十八个区域就是常说的“二十八宿”,即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星: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星:井、鬼、柳、星、张、翼、轸。如此一来,围绕地球的天体有个相应的坐标,这为之后的天文观测打下基础。譬如,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就有相关表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这些都是星宿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此外,甘德还有几个重大发现,比如行星运行的回归周期和会合周期等。经过多年的观测记录和精密的计算,甘德测出火星、木星的回归周期和木星、金星、水星的会合周期仅比目前测定的相差数日,误差率仅千分之几。在当时的观察条件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世界天文史上,首先记录木卫三的是甘德。《甘石星经》中说:“单阏之岁,摄提格在卯,岁星在子,与媭女、虚、危晨出夕入,其状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是谓同盟。”大意是说,岁星位于子宫(即北方天空的子位)时,与“媭女、虚、危”等星宿在清晨出现,傍晚隐没,便会呈现出直径较大、亮度较高的现象。“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意思是好像有一颗小的红色的天体在木星的周边。同盟的字面意思是“结盟”或“联合”,指木星与“小赤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天象关系,可能表示它们在视觉上非常接近,仿佛结成了某种联盟。
天文学史家席宗泽等人认为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记录木星的卫星,即木卫三,又名加尼米德。加尼米德是太阳系最大的卫星,亮度较高,视星等约为4.6。人类肉眼观测的极限是6等,因此在光污染极少的情况下是可以有机会用肉眼观测到加尼米德的。在战国时期,光污染几乎为零,确实有可能看到加尼米德。西方第一次明确记录木星的卫星还是伽利略的《星际使者》这本书,那已经是1610年了,比《甘石星经》晚了太多太多,相差近两千年。
(大众新闻记者 卢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